发布时间:2014年02月02日 阅读次数:4059次
人力资源部 周健
又是一年团圆夜!一年一度的春节,在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心目中,都是最重要的节日,无论远在天涯海角,外出的游子都会早早计算好返乡的日子,拎着大包小包的礼物,踏上回家的路……
作为一位七十年代出生的人,我对过年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贯穿于春节间的“忙年”。作为九省通衢的中部特大型城市,武汉过年的风俗汇聚天南海北之精华,既有自己的特色,又融会贯通了各地的习俗,那尘封已久的记忆,令人回味无穷。
春节序曲
一过腊月,家家户户就开始打扫屋子。六、七十年代,一般城市的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,工作了一天的大人们一回到家,便会要求家里的老大指挥弟弟、妹妹们开始做大扫除,擦窗户的、打洋尘的,扫地拖地的,小孩子们在屋子里穿梭的身影和着叽叽喳喳的吵闹声,奏起了春节的序曲。
当时物资还非常匮乏,大部分物品都要凭国家定量发放的各类票据购买,每到星期天(当时一周只休息一天),无论是粮店还是肉店、煤店、布店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。我还清晰地记得,我坐在父亲那二八式的永久牌自行车前座上,哥哥坐在自行车后座上,一大早奔向粮店。到了粮店,父亲拿着春节期间多发的过节票,到收费点去购买所需的米票、面条票、面粉票,我和哥哥就提前各自站到购米或购面的不同的“长龙”后面排起队来。当时才几岁的我,踮着脚、歪着头,看着前面望不到边的黑压压的“长龙”,心里想着:如果不用排队就能买到东西,那该有多好啊!有时腿站得实在是酸痛,刚离开“长龙”想到旁边遛达一会儿,排在后面的队伍就挤上来,我就再也找不到原来在队伍中的位置,只能生气地站在一边独自流泪。好不容易,轮到我们买东西了,看到装到米布袋、面布袋中的粮食,心里的高兴一下就洋溢在脸上,我们仿佛已闻到油窝中香喷喷的麻花、翻饺、散子的味道,刚才的不快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。回家的路上,父亲还会在路边买上一幅手写的春联,我捧在手上的那幅春联,好似一条幸福的纽带,预示着我们来年的日子幸福绵长!
春节协奏曲
一过小年,各家各户就开始忙碌起来,剁肉时刀与砧板有节奏的一喝一和声、肉圆下油窝时发出的“嗤嗤”声伴随着阵阵沁入心脾的香味,使得小孩子们再也坐不住。这时,每家每户都会“开油锅”,通宵炸着吃的,除了肉圆子这道武汉过年餐桌上必备的“主打菜”,还有藕夹、炸鱼块、炸散子、翻饺,小孩子们就会一个劲往油锅边靠拢,一边帮着大人扇着煤炉,一边偷吃着才出锅的肉圆子,还一边盯着油锅中不停翻滚的鱼块,便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时刻!
“开完油锅”后,母亲们又开始忙起来,卤菜是每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。那个年代,主妇们都是买来陈皮、八角、桂皮、花椒、辣椒等香料放到一口大锅中,将猪肉、牛肉、口条、牛肚等洗干净后一起放入锅中,放到烧热的炉子上,卤上半天,那个香气扑鼻呀,现在想起来都会陶醉其中。我们会时不时地问母亲,熟了没有,将母亲问得有些不耐烦时,便可乘去看卤菜是否熟了的机会,偷夹出一块,大快朵颐,大人们即使发现了,也只是笑着摇摇头,并无半句责怪。
春节咏叹调
大年三十,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。一般是在下午或晚上开始吃年夜饭,在吃年夜饭之前,必是要炸一挂长长的鞭炮,除去一年的晦气,喜气洋洋迎来新的一年。开餐前,长辈们要先给小孩子 “压岁钱”,祝愿又长大了一岁的孩子们在新的一年平安、学业有成。孩子们也要在餐桌上,向长辈敬酒,祝福长辈健康长寿。餐桌上的菜,定是吃不完的,剩得越多越好,而且,鱼是不能吃完的,意味着年年有余。高高兴兴、热热闹闹吃完年夜饭,一家人围坐在黑白电视机旁,一面看着春节年欢晚会,一面“守岁”。当十二点的钟声敲响时,外面的鞭炮声已是震耳欲聋,硫磺味夹杂在映红天边的烟花中,带走了一年的辛苦,带走了所有的不快,又带来了新的希望!
大年初一开始,各种拜年就拉开大幕。一大早,孩子们都要穿上新衣,带上新手套,上下“一身新”才能出门“走亲戚”。无论是否遇到熟人,小孩子都要向大人们拜年,说声“新年好”,见到长者,还要说“越活越先健”,“长命百岁”等吉祥的话语。小孩子们的口袋里也总是鼓鼓的,装满了大人们塞给的糖果、花生、瓜子。这此吃食在平时是无法得到的,更别提口袋装也装不下的情况。
初一至初三,家里的垃圾是不能扔出去的,因为大人们相信如果这几天扔东西出去,会将一年的财运都丢出去。而这三天,一般也是不再过多做菜,都是将年三十“剩下”的菜一点点“消灭掉”,主妇们也少了些许做饭的烦恼,难得忙里偷闲,可以坐下来嗑嗑瓜子,与亲朋好友叙旧。小孩子们在这几天再顽皮,大人们也不过多责怪,所以,小孩子在过年时感觉是最幸福的,有吃的,有玩的,有新衣服穿,又没有大人的责骂,那无忧无虑的时光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。
鞭炮声伴随着我们一直到元宵节,这时家家户户才开始收拾只有春节才使用的餐具。大圆桌面收起来,精美餐具重新包好,待到来年再发挥它的功用。元宵夜,龙灯舞起来,烟花放起来,我们童年中体会到的春节味道一直延绵至今,久久不能释怀。